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老年生活>>夕阳风采
古诗词中发自底层的控诉与抗争(作者:市直 徐龙年 72岁)
发布日期:2015-08-18
来源:处州晚报
   
     毛泽东同志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历朝历代,他们不满于受奴役的地位,从未停止过控诉和抗争。文学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非常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控诉和抗争。

   西周《诗经》的《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进行了强烈的质问和辛辣的讽刺。

   西周《诗经》的《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把奴隶主贵族比喻成大老鼠,表示要远离他们,去往自由的家园。

   唐代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一边是焦心于严重干旱,一边是沉醉于靡靡歌舞;不管民众死活的达官贵人,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作者对那些在沙中浪底辛勤劳作的淘金妇女表示了深深的关切,对那些养尊处优、生活奢华的富贵者则予以鄙视和讽刺。

   唐代聂夷中的《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人生动形象地陈述了赋敛之毒,深切同情农民的痛苦;言辞委婉圆转,如泣如诉;最后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大声疾呼。

   唐代刘驾的《反贾客乐》:“无言贾客乐,贾客多无墓。行舟触风浪,尽入鱼腹去。农夫更苦辛,所以羡尔身。”前四句指出贾客行商本不足羡,他们浪迹天涯,搏风击浪,葬身鱼腹的危险时时在伴陪着他们。最后两句点明,尽管贾客如此危险,但农夫们仍然还是羡慕他们,因为农夫的生活和生命比贾客更痛苦,更没有保障。诗人采用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凸显了农夫悲惨的命运。

   唐代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前六句全在诉苦,已是民不聊生却仍有征徭,令人苦不堪言。末句逼入绝境,以苛政猛于虎之叹点题,可谓触目惊心!

   唐代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宋代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强烈不满。

 

(  责任编辑:老龄委)
【打印】   【关闭】
主办: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丽水市花园路1号(行政中心11楼) 浙ICP备13023565号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