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老年生活>>夕阳风采
莫道桑榆晚 余霞尚满天——记“活雷锋”陶岳贵老人
发布日期:2011-10-26
 

“为老百姓义务理发,不吃老百姓一顿饭,不收老百姓一分钱。”这是他坚持了10多年的“铁规矩”

  每年的春节即使过了正月十五,年味还是很浓。走亲戚,会朋友,放鞭炮,忙碌了一年的农民还在享受着难得的空闲时,可是,有一个人却早已闲不住了。

他就是陶岳贵,今年78岁,家住缙云县七里乡周坎头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让我们看看正月初十他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天!

  这天早上7时多,老陶匆匆扒了几口饭,抓起几片饼干放入口袋,拎起装有理发工具的理发箱,拔腿就走。当他走出房门,老伴急了,在他身后喊道:“你不能去!今天才大年初十,你的身体不比年轻人,就不能好好在家里多休息几天吗?”老人头也不回,边走边说:“不行,我已经有几天没有出门理发了,他们肯定早就盼着我去了。”

  说完,老陶大步流星地走出家门,直奔古石村。

  古石村是七里乡比较偏远的村庄,从周坎头村步行到古石村,一来一回,共25公里山路。他舍不得花钱坐车,一直以来,走的都是山路。

  老陶说,山路难走,特别是雨后。有好几回,他连人带理发箱滑倒在地,腿部摔得乌青一片。每次,他都忍着疼痛,坚持着完成当天的 “任务”。

  山路又弯又长,老陶走得气喘吁吁。累了,就歇歇脚;渴了,喝点山间清泉。

  古石村终于到了。

  古石村坐落在山里,整个村庄只有十来户人家,有50名左右村民。平日,年轻人出门打工,老人留守。由于山高路远,年老体弱的老人一般不出门,连解决理发这个“头等大事”都成了问题。好在老陶每隔两个月都会翻山越岭,上门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老陶来了,老陶来了!”古石村的留守老人一见陶岳贵,争相热情地打着招呼,拉着老陶的手,请他到自己家坐坐。

  老陶推辞不过,喝了口村民端上的热茶,随后打开理发箱开工了。

  洗发,理发,刮胡子……他忙得不亦乐乎。

  午饭时间到了,有村民拉着他去自家吃午饭,可他还是坚持自己定下的“铁规矩”:为老百姓义务理发,不吃老百姓一顿饭,不收老百姓一分钱。这个“铁规矩”,他已经坚持了10年。

  理发间隙,老陶掏出从家里带来的饼干,就着茶水,简单地解决了中饭问题。

  下午两点左右,老陶终于忙好了。来不及休息,他背着理发箱赶紧出发了,因为在那条山路上,还有另外几个村子的留守老人在等着他。

  ……

  等老陶回到家里,天已经漆黑了。迎接他的,照常是老伴的一顿数落。可他不在意,心里满是无私付出之后的满足和快乐。  

  对陶岳贵老人来说,这只是他10多年义务“理发师”生涯里的普通一天。

  老陶当了一辈子农民,握惯了锄头,为什么在花甲之年当起“理发师”?他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不在家颐养天年,还要爬山越岭,不辞辛苦,为老百姓义务理发? 

  只要提起这个问题,老陶就会讲故事般娓娓道来。

  10年前,他到新建镇赶集,看到一名老人站在街边抹眼泪。他上前一问,才知道老人82岁,住在一个偏远山村,距离新建镇上有20多公里。由于老人近日要到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处,1年没有理发的他,特地赶到镇上理发。可是,他走了4家理发店,每家理发店都拒绝为这位头发蓬乱、衣裳破旧的老人理发。老人理发无门,越想越伤心,忍不住在街头老泪纵横。

  老陶在气愤和同情之余,不禁对老人的遭遇感慨万分:老人仅仅因为形象不佳,手里有钱都理不上头发。而那些长期卧病在床的孤寡老人,家住偏远山村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他们该如何是好?他们能到哪里理发,又有哪个理发店愿意为这些老人服务呢?他越想越同情这些情况特殊的老人。

  他当时就想:我虽然也是一个老人,但是跟其他特殊老人比好过千倍,万倍,尽管已是一个快到70岁的古稀老人,干不了大事,力所能及的事还要干!况且我还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就应该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于是,当场萌发了要为这些情况特殊的老人义务理发的念头。

  老陶除了安慰老人,还和老人约定:半个月后,他去老人的家,亲自上门为老人理发。

  老人乐呵呵地回家了,已是花白头发的老陶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他的学艺之路。

  可是,老陶当了一辈子农民,种田是个好手,可他这么大的年纪,要学会在别人的头上“动土”的本事,可不容易。68岁,这么大的年纪,有哪个师傅愿意教?老陶心里也在打鼓。但他决定的事情,决不会因为困难而动摇。

  在热闹喧哗的集市上,他思索片刻,当即决定自学。他快步来到理发店门口,仔细揣摩理发师理发的程序、动作……几天之后,又来到新建镇观摩数次,觉得心里有了点底。接着,他拿着家里仅有的微薄积蓄,置办了一套理发工具。

  老陶的举动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家人反对是有充足理由的:就在老陶决定当义务“理发师”的那年,他动过大手术,左肾被切除,身体虚弱;他的两个儿子在广东养鸭,已有20多年没有回家,4个孙子孙女由老陶夫妻俩抚养,家庭负担比较大,家里实在没多余的钱给他“折腾”。

  面对家人摆出的反对理由,老陶理直气壮地告诉家人说:“我虽然老了,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老百姓服务一天。”

  “越是病人,就越是需要关心。我是一个健康老头,我不去,谁去?”遇上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他义不容辞

  好不容易说服了家人,数日后,陶岳贵背着理发箱,前往在新建镇集市上遇到的老人的家。可当他如期赴约时,却被好心村民告知,老人已经提早出远门了。

  一番好心,却扑了个空,老陶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不过,他没有气馁,反而把这看作了开始——从68岁那年开始,每隔两三个月,清瘦的老陶便背着理发箱,自带干粮,穿上一身褪了色的蓝色劳动装和旧的解放鞋——那是他出门义务理发的行头。“劳动装不怕脏,解放鞋爬山方便。”老人朴实地说。

  1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乡各个村,除此之外,还常到新建镇的张公桥、双港桥、山岭下和附近4个乡镇的每个村庄,为农村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送去了爱心。  

  10年来,他为老人义务理发的同时,还要在家务农、抚养孙辈,每天都有事情要做。到底为多少人义务理发过,他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可四里八乡的群众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七里乡大园村孤寡老人陶陈西,长期瘫痪在床,头发又脏又乱,房间里气味难闻。老陶每隔两个月,就要为他理发。在给他理发前,先给他洗脸洗手洗脚,头发冲洗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再理发。最后,还顺手为他打扫房间卫生。瘫痪在床的老人百感交集地说:“岳贵真是贴心人啊!”

    长期瘫痪在床老人,房间里和老人身上的气味特别难闻,可老陶总是一脸认真地说:“要说不臭是假的,臭是确实臭。别的不说,光是头发,常常结块。可是,越是病人,就越是需要关心。我不去,谁去?”

   老人去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算起来,老陶为他义务服务了9年。

黄山脚村一位老人住在楼上,没有安装电灯,理发根本看不清。老陶的年纪也不小了,可他硬是把那位老人从楼上背到楼下太阳晒得到的地方,为他理了发。

  ……

  老陶毕竟年纪一大把了,而且还动手术切除了左肾,比较容易疲劳,特别是理发时间长了,腰常常酸得厉害,回到家中捶腰都无济于事。老伴心疼极了,常在他耳边唠叨:“你不要命啦。”可他固执地说:“能为老人服务,他们不嫌弃我,辛苦也值得的。”

  对于老陶的做法,很多人都不理解。老陶生活困难,但对理发,却从不吝啬。10年来,他用坏了12个电推剪,购买其它理发工具和洗发水等,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

  看到老陶不辞辛苦走这么远的路上门义务理发,老人们很感动,非要付理发工钱不可。每当老陶推辞不过硬塞过来的五毛、一元钱,总是随手转送给生活更为困难的老人。 

  自己掏钱买理发用具,上门理发,不仅不收钱,而且不吃群众的一顿饭。家人刚开始不理解,可时间长了,也慢慢理解了老陶的高尚之处。前年,儿媳买来了电推剪和插座等工具,支持公公义务理发;老伴虽然还是絮絮叨叨,但一手包揽了家务活和田里的轻活……

  一般常人都会问“老陶,为别人义务劳动,吃顿便饭有什么要紧?!”只要一提起这个问题,他就急得直摇双手,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在老百姓家里吃了饭,义务理发就变味了,就不是为人民服务了。”

老陶的观念真的是与众不同。

也许就是这种不同观念,才有他与众不同的行为,体现出了一个纯朴的、勤劳的农村古稀老人的难能可贵之处。“莫言老,老有老作为。活着一天,就要干一天,为人民服务一天!”这就是老陶。现在,他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出门义务理发,继续当一名义务“理发师”,走更长的山路,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

                               缙云县老龄办提供资料

(  责任编辑:老龄委)
【打印】   【关闭】
主办: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丽水市花园路1号(行政中心11楼) 浙ICP备13023565号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