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老龄工作>>老龄研究
实行年龄平等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布日期:2011-12-26

来源: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   作者:  党俊武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主体构成的结构性转变。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需要人口、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更需要从人类历史中寻找应对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价值理念。年龄平等和性别平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基本价值理念,但相对性别平等而言,年龄平等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当今各国社会政策价值理念的缺失。人口老龄化及其预示的老龄社会的到来凸现了年龄平等文化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对于中国来说,应对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推动社会代际和谐、建设充满活力的老龄社会,实行年龄平等是一项必然选择。
  [关键词]应对人口老龄化 年龄平等
 


  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主体构成从两分天下向三分天下格局的根本转变,是有人类社会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现象,应当引起世界各个国家和全球所有公民的共同关注
  ⑴人口老龄化的实质是结构性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而是指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所组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的过程,其突出特征是未成年人口的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往往使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来表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不准确的,这种片面界定使人们把人口老龄化问题理解为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问题,忽视了人口年龄结构中另一极,即未成年人口的不断减少对老龄化过程的重要影响,模糊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仅仅是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数量问题的性质边界,导致人们往往从养老、医疗、长期照护等方面理解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而在根本上淡化了人口老龄化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更深层次、更为重大的影响,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影响。对此,理论界应当重新考量,以免继续误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部门。
  ⑵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主体构成格局的重大变迁。人口老龄化是史无前例的重大现象。但是,人们往往主要是从人口学上去理解,这种理论思维的惯性必须改变。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人口老龄化就是社会主体构成的重大转变。自从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由于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特别是医疗卫生水平的低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十分短暂,直到1850年法国第一个迈入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型国家行列之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相对很低。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社会主体构成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口和成年人口两分天下的格局。从19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疗卫生水平的大幅提升,不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了深刻的变革,其结果就是引发了人口转变或人口革命,即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口增长趋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社会主体构成两分天下的基本格局,老年人在社会主体构成中占有1/3的份额,甚至超过未成年人口的比重,遂成三分天下的社会主体构成新格局。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300年全球人口年龄结构总的趋势是走向相对稳定的老年型。目前,日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30%。据联合国预测,所有发达国家的60岁以上人口将先后突破30%,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将实现这一转变,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趋势也莫能除外,差异只是时间快慢而已。
  ⑶宣示人口老龄化的划时代影响需要响鼓重锤。理解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框架需要从人口学转换为社会学乃至社会哲学。迄今为止,人类的社会变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观察:一个是人类自身的变迁;另一个是外部世界的变迁。当然,人类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自身,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往我们往往是从后者认识社会变迁的,对于前者相对比较淡漠。人口老龄化引发了人类社会主体构成从两分天下向三分天下格局的根本转变,这是人类自身史无前例的社会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这一社会变迁的理解,我们的认识现在还只是皮毛,需要高扬理论思维的权威,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它在整个人类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一切理论都是未来学,居今知古而察来,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划时代影响,这是未来全部社会科学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引起全球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正确把握人类自身命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人口老龄化是长时段的重大历史现象,人口老龄化将要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长远,后人口老龄化时代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⑷人口结构老龄化可能比人口数量持续膨胀所要经历的历史时段还要长。自古以来,人口问题是“政治算术”问题,一直都是中外历代政治家们的重要议题,但在马尔萨斯以前,由于人口意味着充足的兵力和税源,人们关注的是人口数量是否足够的问题。自从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人口原理》的200多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否超出承载能力的问题。在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9亿的今天,人们依然对此焦虑不安。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91.5亿,数量超载仍然是第一位的人口问题。我们也相信,人口数量持续膨胀问题还要经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不过,我们也要看到,2003年,全球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将先后经历人口缩减的进程。据预测,中国、印度人口将先后在2030年和2080年前后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如果现代化进程正常推进,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将经历人口缩减的过程,预计全球人口总量将在2080年出现拐点,这样看来,人口数量持续膨胀所经历的时间,如果从工业革命后期开始计算,大约不到300年时间。但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将要经历的时间长度超出了目前的想象力。据联合国预测,到230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如果从1850年法国第一个成为老年型国家算起到2300年,人类经历老龄化的时间将超过450年,突破人口数量持续膨胀所经历的大约300年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人口总量仍然是第一人口问题的当前背景下,目前还看不到人口年龄结构从老年型逆转为成年型的曙光。
  ⑸在可预见的未来“后人口老龄化时代”遥遥无期。如果说人口数量是“政治算术”问题的话,那么,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是“政治算术”问题,更是“战略算术”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纷纷宣布建立所谓“福利国家”。今天,福利国家危机四伏,社会沸腾此起彼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这是当时福利国家的领导人们始料未及的。因此,检验政治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仅仅是他给当代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什么福祉,更重要是看他能否有战略眼光,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可持续福利需求。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家的第一个战略理念就是摸清人口发展的趋势。但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关系,两者紧密相关。在全球人口持续膨胀的压力下,适度人口理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在人口数量适度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适度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迄今仍然是一个悬案。现在,人们在担心人口数量膨胀的同时,也在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而焦虑不安。这种双重困扰是史无前例的。不过,衡量人口政策的时间是长时段,至少在70到100年甚至以上。在人们盼望人口数量减缓和人口年龄结构不至于过渡老龄化的同时,现在还很难设想“后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十分长久,另一方面也说明,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还没有在战略上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只有人口数量问题上的马尔萨斯,还没有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上的马尔萨斯。
  ⑹迈向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需要沿着后现代主义寻找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人口学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人口革命的直接结果,而人口转变或者人口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现代化。人口在生产方式上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发展的现代状况只能从推动它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中得到理解。现代化是源自西欧的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西欧现代文明发展模式,人口老龄化便不可逆转。但是,西欧现代化所代表的文明发展模式在当代面临种种危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对这一文明发展模式的反省与批判。简言之,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在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上的取向就是导致少生育、不生育、不结婚,甚至出现同性结婚。在这种生育文化的引导下,人口老龄化不可能出现逆转。但是,更为深刻的问题是,人们期望长寿的可能随着现代化也越来越成为现实,因此,人口老龄化同样难以逆转。长期以来,我们倡导人口控制的理念,宣示它是人类走向自由自觉的标志。但是,面对生育难以调整和死亡不可能调整的两难处境,人口学家可谓一筹莫展。当然,如果仅仅从技术上考虑,按照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曾经在《太阳城》中强调的关于“婚姻和生育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控制和调节”的思想,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帮助建立起全国性的人口统计控制信息平台,可以随时监测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确保人口数量、结构等的适度。但是,人类不是机器,既要数量适度也要结构合理的人口目前仍然是乌托邦。我们必须沿着后现代主义,深刻反省导致过度老龄化的传统现代化的深层次矛盾,寻找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人口在数量、结构等方面的长期均衡。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就是过度人口老龄化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因此,迈入后老龄化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理想。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意义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全球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探索基本上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世界性的。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要把存量和流量结合起来,不仅要看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动,还要看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总量和未成年人口总量,更要看一定人口年龄结构所赖以存在发展演变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总体来说,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独一无二,对自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同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面临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必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作出战略安排,既可以有效应对自身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为全球老龄化条件下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应对自身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意义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⑻全球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口是发展的前提性因素,人口不可能独立地对发展产生影响,而需要通过不同主权国家运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以及社会体制等中介环节在战略上的安排而发挥作用。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300年全球人口年龄结构总的趋势是走向相对稳定的老年型。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人口老龄化已成定局。在全球普遍面临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强大的国家将会相应调整发展战略,重新安排全球资源的动员框架来对冲老龄化对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当前,中国处于老龄社会的初级阶段,作为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核心竞争力比较薄弱,如何在全球老龄化的形势下,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话语权尚待大幅提高的困难,必须内强实力,增强长期竞争优势,同时,也需要外交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解决快速人口老龄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⑼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中寻找答案。虽然人类经历老龄化已经有了一个半多世纪,但从总体来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还十分短暂,迄今为止,不仅没有完全弄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在应对战略上也没有绝对成功的国家经验。因此,本质上说来,对于人类来说,人口老龄化还是一个新的矛盾。结合前述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人类传统现代化所代表的文明发展模式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史无前例性,可以认为,迄今为止在思想史上还找不到相应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建构,因此,各个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头痛医头和脚痛医脚的现象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家,无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至康德、黑格尔、韦伯到当代已降,还是老子、孔子以至当代以来,所有的思想家都没有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因而也就没有相应的理论建树。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思想家都是方面思想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思想家们只能处理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不可能超越时代进行理论创造。但是,在思想家们赖于建树理论的历史文化沃土上,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知识和智慧。因此,为了破解人口老龄化背后的秘密,我们必须追根溯源,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寻找钥匙。
 


  4、年龄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和性别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人类自身,但历经沧桑的年龄文化迄今为止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
  ⑽年龄文化需要重建。年龄和性别是人类的两个基本自然属性。自古以来,性别平等的观念源远流长,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年龄平等的观念似乎比较淡薄,年龄歧视的现象似乎也愈演愈烈。年龄文化在历史上的遭遇和性别文化相比似乎更为糟糕,其中有着深刻的根源。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老年人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事务中占据支配地位,年龄(长寿)就是权力,在中国甚至发展到了“老年崇拜”的地步。工业革命以来,年轻人逐渐崛起,老年人逐渐衰落,崇尚年轻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和传播。整个社会中,年龄价值观念出现裂痕,青年运动的风起云涌,老年一代和青年一代之间的代沟日益凸现,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老年一代在知识、智慧和经验上的优势彻底崩溃。反观历史,人类代际文化经历了老年崇拜和青年崇拜的转换,现在正在遭受青年崇拜的恶果。老年歧视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了,代际关系的冲突也日益严峻。青年崇拜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观念的支配下,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电影、广告、文献、教育等一切人为事物,以至整个文化精神的背后明明白白有一个青春至上的年龄壁垒,深深地打上了排斥老年、青春至上的烙印。我们的社会已经深深意识到性别歧视的恶果,但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年龄歧视的恶果。我们需要深刻反省,老年崇拜和青年崇拜的产生虽然有其必然性,但它们都在年龄观念上打上了不平等的深刻印记,这两个前车之鉴充分昭示,人类年龄文化需要重建。
  ⑾年龄歧视虽然古老但不是年龄文化的主流方向。历史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过程,就是人越来越摆脱动物性而使人成人的过程。在远古时代甚至在现代文明的前夜,特别是在落后的部落,杀老、弃老也是一种“文化”。在野蛮时代,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为了种族的繁衍,人们不得不选择以牺牲老年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最古老的年龄歧视。到了现代,年龄歧视虽然抛弃了杀老、弃老这些极端形式,但其现代形式依然故我,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主要表现就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排斥老年人,集中表现就是以牺牲老年人的利益为发展的代价。从本质上说来,无论古老的还是现代的年龄歧视,都是人的生成历史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从自然界走出来的人类不可能一夜之间转变为圣人,即便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性。但是,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使人成为人的力量始终是主导力量,以年龄歧视为表象的“文化”从未成为年龄文化的主流方向。中国素有尊老爱幼的观念,西方的平等观念更是历久不衰。无论尊老爱幼,还是包括年龄要素在内的平等观念,其深刻含义都是强调,人人年龄有别,但人人生而平等。年龄平等文化的核心是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中的任何一部分人为代价求得发展,张扬共同发展的理念。
  ⑿对待人类年龄文化需要历史的视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类已经通过科学技术能够控制利用自然力量为人类自身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已经成熟,越过了石器时代的童年期进入了成年期。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年龄歧视的依然故我以及人还不能正确对待同类的现象表明,人类还没有成熟,处于青年期。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目前的人类已经迈出“史前时期”,进入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的阶段。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目前的人类还没有真正跨越“史前时期”,还需要漫长的历史,提升人性,使自己超越动物性,迈入人的全面发展阶段。1998年,联合国提出,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并提出了“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理念,其主旨就是倡导“年龄平等”。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在年龄文化上的一次重大跨越,是继性别平等理念之后,人类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的又一次突破。年龄和性别是人类两个基本属性,这两个属性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性,另一个是社会性。无论是性别平等,还是年龄平等,两者都是要强调,充分尊重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类基于自然属性的差异,但更加关注基于人类自然属性差异的社会属性的认同,即在社会属性上,无论未成年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我们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同一个类别,要把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都当作人来对待。归根结底,年龄平等文化就是高扬人性,它的提出弥补了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空白。
  5、年龄平等既是政治法律诉求,也是悠关生命意义的价值理念,更是人类自己思考和对待自己的思维方式
  ⒀年龄平等是一种基本权利。年龄平等不是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的人,因为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从本质上看,年龄平等包括三个层面。微观上,年龄平等是指公民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得到平等对待,享有平等机会,或者说,公民不能因年龄受到差别待遇;中观上,年龄平等是指不同年龄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三大年龄群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宏观上,年龄平等是指不同年龄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三大年龄群体平等享有社会资源。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来说,年龄平等都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无论年龄大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反过来说,年龄平等是公民的政治法律诉求,任何公民因受到年龄歧视可以诉诸政治法律行动。纵观西方与东方,古代与现代,无论美国人权宣言还是中国宪法,虽然都有公民平等权利的规定,并在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引起高度关注和普遍重视,但年龄平等的理念特别是其宏观内涵并不清晰,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制度安排、立法、公民权以及公民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老龄社会到来特别是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三分天下的背景下,明确公民的年龄平等权直接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⒁年龄平等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使人成为人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生成过程。年龄平等是对年龄不平等和年龄歧视的反思、批判和纠正,它的宗旨是对不同年龄的个体和群体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性评价,它承认人类个体不同阶段的生命意义。在个体自身意识层面,年龄平等意味每一个体要有明确的年龄意识,即认识到自己的年龄所蕴含的所有意义;在人与人关系层面,年龄平等要求,每一个特定年龄的个体和群体要充分尊重其他年龄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意识层面,年龄平等是共同的信念和理想,这就是不分年龄人人平等的年龄观。年龄基于人类自然属性,年龄平等是人类重要的价值原点。从年龄不平等和年龄歧视到年龄平等,这一过程不仅表明人类认识自身、认识自己的类本质的提升过程,同时,也弥补了人类价值链条的重要缺陷。在人类核心价值体系中,年龄平等、年龄观和性别平等、性别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否能够做到年龄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的尺度,也是现代法治和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和基本价值取向。
  ⒂年龄平等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任何价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年龄平等作为新的价值理念,就是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思考自身和正确对待自身,建构社会年龄视角,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即考虑人的一切问题,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年龄个体和群体的需要。年龄平等作为人类价值原点、作为现代法治和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求任何法律、政策、制度安排、规划等都要考量人类不同年龄个体和群体作为人的平等权利,坚决反对以牺牲某些年龄群体(如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而求得“发展”。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针对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三分天下的格局,年龄平等要求从宏观上充分考量这三大群体平等分享社会资源的基本权利,并形成立法新思维、政策理论新思维、规划新思维和制度安排新思维。一句话,年龄平等的背后是年龄结构的思维方式。
  6、高扬年龄平等理念,重塑生命价值观,完善老龄社会条件下新的社会理想
  ⒃老龄社会呼唤新的社会理想。社会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社会。理想社会的维度是多元的,在性别上,人类曾经梦想性别平等,经过千百年来的努力,性别平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引领人类艰难前行,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今后还将取得的更大的进步。前喻文化(老年人是智慧、知识的象征)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但它不是理想的社会,在那个时代,前喻文化发展到了老年崇拜的地步,中青年人受到了压抑,代际之间的张力显而易见。后喻文化(青年人是新知识的代表)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也是必然的历史,但它也不是理想的社会,在现当代,后喻文化已经发展成为青年崇拜,老年人成为物质文明海洋上的孤岛,代际之间的冲突难以化解。因此,我们倡导年龄平等,就是希望把它作为新的社会理想,建构互喻文化(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文化沟通),用以引导人类在今后的各项事业中追求新的平等,化解代际冲突和矛盾,实现不分年龄人共享。当然,老龄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除了年龄平等,还有其他社会理想,这正是我们今后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究竟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老龄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时日。
  ⒄坚持年龄平等就是尊重生命价值。人类不是抽象概念,可以分为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但归根结底,从生命的意义上说,所有人类生下来都应当是老年人,除非他(她)不幸活不到老年。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只不过是同一个个体的三种生命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说,年龄平等首先就意味着每一个生命体应当尊重自己,因为,虽然他(她)是未成年人、中青年人,但最终他(她)也会成为老年人,因而,推己及人,作为未成年人或中青年人的他(她)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自己;另一方面,年龄平等也意味着,作为老年人,他(她)也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或中青年人,因为,他(她)也经历过那个生命历程。总之,作为三种生命形态,无论未成年人、中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需要在年龄平等的旗帜下得以充分沟通,以便消弥代际冲突,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代际交换中,实现社会理解基础上的生命跨期责任和义务的互换。这就是年龄平等理念所蕴含的新的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含义。
  ⒅树立年龄平等文化是维持老龄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价值支撑。和青年社会、成年社会不同,老龄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分天下,而且,老年人口从数量上跃居为社会的第二大人口,未成年人口不足社会的三成,从而改变了青年社会、成年社会的主体构成。这种社会主体基本构成的改变给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迁,可能会加剧某些社会矛盾(如社会代际矛盾),但也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塑(reshape),催生了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老龄社会。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社会主体――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需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最隐蔽、最深刻的因素,它既是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社会稳定运行的调节器,又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社会整合的粘合剂,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规范、调控等作用。一旦社会发展获得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强力支撑,便会得到持久的动力。在人类处于老龄社会的条件下,除了其他人类既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之外,年龄平等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意义重大,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质上说来,年龄平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包容,是在平等价值理念的引领下,面对老龄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同年龄群体通过生命跨期责任和义务的互换,使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享有尊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7、目前的社会政策在理念上存在重要缺失,要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年龄平等,完善社会发展的政策理念
  ⒆中国当代的年龄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尊老爱幼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思想仍然老年人导向的,即尊老是上位的,爱幼是下位的,全社会向上“疼”(心疼),尊老爱幼本质上是有等差的关系。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年龄平等的胚胎,但还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年龄平等。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和经济深刻转轨,尊老爱幼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爱幼尊老,现在是未成年人导向的,爱幼成了上位的,尊老成为下位的,全社会向下“疼”,老年人的地位衰落了。更为严峻的是,作为天下父母,有的已经是老年人了,有的即将是明天的老年人,他们对于子女过于“殷切”,以致年轻一代虽然早已断奶,但精神迟迟难以断奶,不仅影响年轻一代,影响家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对民族精神也有一定的深刻影响。即使在这种父母殷切卵翼的情况下,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老年人不仅不可能得到传统社会中的应有地位,有些已经沦为子女的“成长工具”,不养老、弃老乃至杀老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如何,年龄不平等、年龄歧视(age discrimination)和老年歧视(ageism)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隐含的家庭代际矛盾和代际文化冲突已成定局。
  ⒇中国社会政策中年龄平等文化的色彩十分淡薄。在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许多学者批评社会对老年人关怀备至,对儿童漠不关心,招致生育率越来越低,大家对这种形式的年龄不平等现象持有反对态度。但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是年龄不平等现象的中国版本。尤其是在社会政策中,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年龄平等及其蕴含的年龄平等文化基本上还是缺失状态。从整个社会基本面来看,社会政策的重心仍然在未成年、中青年人身上,上学、就业、婚姻、住房等问题是社会更为关注,而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long term care)以及老年孤独等问题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冷漠”现象(口头上不能讲出来,实际行动上等待老年人自生自灭)。无论年龄不平等的欧洲版本还是中国版本,这种现象充分表明社会政策缺失年龄平等视角是全球性的,它的直接危害是引发社会代际矛盾,使不合理的代际利益格局在冲突中愈陷愈深,冲击社会的基本信念。当然,社会政策的这种在年龄平等文化上的缺失状态历史形成的,很难说清是谁之过。不过,普遍的缺失不是继续错误的理由,一旦认识到它的危害,我们就需要象许多国家那样,重新从根本上反省,转变观念,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创新。

  (21)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引入年龄平等文化。社会建设的根本是人的建设,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不是从方法论上弄清怎样进行社会建设,而首先是要弄清社会建设的目标。目前的社会建设目标在宏观上是清晰的,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但人的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象男人、女人,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城市人、农村人等。在性别上,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城市和农村问题上,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但在年龄,由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相应缺失,造成这方面的社会建设目标十分含糊,造成社会建设在此领域缺乏相应的、具有调控性质的政策工具,造成社会代际关系张力有加大加剧的趋势,需要引入年龄平等及其相应的文化和价值理念。可以说,着眼未来,在老龄社会条件下,男女平等和年龄平等应当是中国社会政策最基础的两个基本理念或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在这个两基本理念的正确导向下,社会政策工具将会充分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会推动社会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8、实行年龄平等意义重大,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
  (22)实行年龄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年龄和性别是人的两大自然属性,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正是根源于人性之中。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严峻形势下,在全球社会普遍追求年龄平等的大背景下,实行年龄平等可以完善社会政策体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在老龄社会条件下,代际利益矛盾将成为新的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实行年龄平等,有利于调节代际矛盾、促进代际和谐、维护政治稳定,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3)实行年龄平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现代继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数量危机以来的新的全球性危机。在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球性行动。在中国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也需要全社会不分年龄人人共同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和配套衔接的政策体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是要有落实战略、规划的人。只要有万众一心的人,应对人口老龄化才会有必胜的信念,而要使全社会不同年龄群体的每一个人获得普遍共识,采取集体行动,凝聚人心的价值理念就是以不分年龄人人跨期权利义务的互换为核心的年龄平等。因此,实行年龄平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选择。
  (24)实行年龄平等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事业的客观要求。年龄平等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尺,不仅具有世界意义,而且具有人类意义。即使在没有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年龄平等也应当是全人类的新的社会理想。当然,人口老龄化使年龄平等的意义更为凸显,也使高扬年龄平等更为迫切。将来,在后人口老龄化时代或者后老龄社会,年龄平等应当也是我们永恒的社会理想。不过,和性别平等一样,年龄平等是一种社会理想,实现年龄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年龄平等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人类面对艰难险阻的重要信念支柱,是人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文明进步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也坚信,全体人口和老年人口占全球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在人类年龄平等事业中采取重大举措,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  责任编辑:老龄委)
【打印】   【关闭】
主办: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丽水市花园路1号(行政中心11楼) 浙ICP备13023565号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