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老龄工作>>老龄研究
构建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发布日期:2011-11-24

来源:  青岛日报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失智失能老人数量逐年提升。失智症也称痴呆症,是一种因疾病或脑部伤害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进展。目前全国60岁以上失智老人人数达到500万左右。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失能老人,是指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顾的老年人。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止2010年末,我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80万人 (约80%失能老人在农村)。预测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据我市老龄办数据,目前全市有完全失能老人9.78万,半失能老人12万,20余万老人需要护理。按照全国失能老人增长率匡算我市失能老人数,到“十二五”末,保守估计将达25万余人,如按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匡算,这一数字将大大突破。因此,构建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迫在眉睫。

  一、构建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是国情所迫、民生之重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 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老年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病率、人均患病数、活动受限率、残疾率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3月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

  城市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77.1%;农村有照料需求的占61.8%。面对城乡日益庞大的失能老年群体和愈发迫切的照料需求,与之相应的社会服务明显不足。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问题,成了横亘在家庭和社会间的难题。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占50%。

  据调查,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自评差的比例达近七成、自报患有慢性病超过八成。《2009年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显示,全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有将近4万家,总床位数为266.2万左右,实际收养老年人数为210.9万,其中收养的失能老年人约在24万至35万之间,只占全部收养老年人数的17%。而我市老年人的收养机构总共有1.1万张床位,爱心护理院总床位不足千张,远远不能满足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失智失能老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半数老年人基本生活缺乏社会保障。

  大部分老年人未纳入制度性的社会保障安排,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全国老年人口中除去5293万离退休人员和1641.4万低保人员,有近1亿老年人口养老仍依赖自我保障,且主要集中在农村老年人群体。农村老年残疾人中靠自我养老或靠子女供养的在80%以上。在我国1000多万重度残疾人中,仅有100多万因年老、年幼或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等原因,享受到国家抚恤或集体的供养、救济,绝大部分只能靠家庭亲属供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重残的失能老人。

  尚未形成与经济水平和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全国失智失能老人养老护理服务行业。社会养老服务业滞后。急速的城市化不仅没有为老年人留下充分的社区活动空间,缺少活动场所和设施,更重要的是失能老人社会照料制度与服务尚处于空白阶段,重度残疾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护理行业尚处于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主要依赖于保姆服务。目前青岛市仅有6家失能、半失能的护理型养老院,而这些特殊的养老机构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异常艰辛。除了硬件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外,最大的困难还在于缺乏专业的医护队伍。

  尚未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津贴制度。由此导致养老护理服务难以保障。失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全国仅有2万多有资质的、适合从事长期社会护理服务的养老护理员,机构管理缺乏分类标准和管理规范。城镇机构总体收养量和平均收养量很小,机构和床位数仍远远满足不了庞大且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20万失能老人,我市护理队伍缺口很大。

  二、构建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路径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高度重视并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前,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照料商业保险;探索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为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

  构建以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政策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重新整合现有的各种卫生和福利社会资源,向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倾斜。建立一个从家庭到养老机构,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医院的连续照护体系,以实现老年人长期社会照护制度化、体系化、职业化、社会化和法律化。

  培育和发展一批护理型养老机构,适应失能老人集中照料的需求变化。一是积极兴建以长期护理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养老院;二是在养老机构整体发展目标中设定护理型养老床位的比例指标,实现护理型养老床位的迅速增长;三是选择一至两家养老机构将其改建成专门的护理型养老院,为重度照料等级的失能老人提供集中照料服务;四是对于新开办的养老机构,建议其向服务小型化、对象细分化、照料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给予必要的技术性支持。总之,应采取挖潜改造和鼓励兴办相结合的办法,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使护理型养老床位有一个较快的增加。

  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津贴制度。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补贴以及社会救助,最应优先并重点保障的,就是城乡众多的失智失能老年人。针对1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实现一定水平的制度性社会赡养,首要的是对1900万80岁以上没有退休金的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我市应尽快实施这一政策。其次,全面推广养老护理津贴制度,对失能老人护理发放津贴。政府的补贴不但要补贴到社会服务机构上,还要落实到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 (或承担照护责任者)身上,使社会资金真正资助到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杜绝资源浪费。

  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需要刻不容缓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加强资质认证,努力建成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议:1、扩大本市卫校和一般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保证专业护理队伍的壮大。2、面向欠发达地区定向招收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甚至退休)职工,加大专业培训力度,解决护理员紧缺问题。这一工作可挂靠在医院或养老机构,由政府、社会和单位多方面协力完成;3、由财政、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失能老人家政服务”中心,专门从事失能老人的照料培训工作。从 “招生—培训—就业”实现一条龙,像打造“爱心大姐”品牌一样,打造“失能老人照料服务”品牌,并争取在全国叫响。

  构建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服务社会支持体系。根据失能、失智及残疾和病患的不同特征,构建一个由居家护理、社区老年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机构四个层次组成的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服务社会支持体系。该体系体现了社会的整合、服务的个性化、选择性和独立性。居家护理适合没有精神症状、病情较轻的失能失智老人,主要给予生活护理。社区老年中心适合病情不是很重,但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的失智老人。老人就近“入托”社区老年中心,白天在老年中心,晚上回家。有精神症状的失智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以便得到全面和专业的护理。养老机构主要接收躯体情况较好,没有严重残疾和躯体疾病的失智老人。有严重精神症状,或比较严重的残疾和躯体疾病的失智老人,则需要入住医疗护理机构。

  建立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可以整体提升社会照顾中、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能力;可针对需求更好地整合未来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类相关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实现更丰富且多元的选择。未来中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事业将向社区及居家式照护服务发展,机构的照护服务型态必然倾向于照顾重度失能者为主,这也是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和提升效率的需要。而服务的输送首先需要对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对象进行需求评估,评估的核心是公正、公平、客观、科学。(李 炜)

(  责任编辑:老龄委)
【打印】   【关闭】
主办: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丽水市花园路1号(行政中心11楼) 浙ICP备13023565号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