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老龄工作>>经验交流
浙江省衢州市以“七有七感”大力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主要做法
发布日期:2011-07-08
来源: 浙江省老龄办
    根据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衢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8.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95%,衢州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成为全省最高。近年来,该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重、老有所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助、老有所优”的“七有”工作目标,采取七大新举措扎扎实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全市老年人的以关怀感、和谐感、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温暖感、优待感为内容的“七感”幸福指数。其主要做法: 

    一、建立长效机制,提升老年人“老有所重”关怀感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全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发展老龄事业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谋划,纳入民生工程中实施,以政策为引导,以制度作保障,建立起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长效机制。老年人不仅享受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厚爱。

    二、实施孝文化“三进”工程,提升老年人“老有所敬”和谐感

    孝文化“三进”工程是以孝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三进”为内容,以“四项活动”为载体,在全市大力开展孝文化教育宣传,充分发挥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中的作用。一是开展全市“敬老月”活动。从2010年开始,把每年的10月份定为全市“敬老月”,每年一个主题,在全市广泛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孝道精神,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二是开展衢州市“夕阳红五星”评选活动。从2008年开始,每三年一届,先后组织开展了两届衢州市“夕阳红五星”(衢州市十大长寿之星、十大金婚之星、十大魅力老人之星、十大孝敬之星、十大助老之星)评选活动,宣传尊老敬老助老典型,展示老年人风采,引领社会风尚。三是开展衢州市孝文化教育基地评选活动。通过基层推荐、专家审核和公众投票,今年评定首批10个基地命名为“衢州市孝文化教育基地”,颁发统一制作的标牌,并举行授牌挂牌仪式,发掘和宣传衢州孝文化典型。四是开展孝文化教育宣讲活动。成立衢州市孝文化教育宣讲团,聘请有关老领导和专家为宣讲团成员,以“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分儒家孝文化、诗意孝文化、民俗孝文化三个宣讲专题,到学校举办孝文化教育宣讲专题报告会,结合学校德育教育,推进孝文化进校园;到社区在“百姓讲坛”进行孝文化教育宣讲,推进孝文化进社区;在保姆培训班等劳务输出培训班上安排孝文化教育宣讲内容,推进孝文化进家庭。通过实施孝文化“三进”工程,使“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成为社会共识,促进尊老敬老助老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三、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三大体系”,提升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全感

    一是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步入“全民社保”的新阶段,目前全市共有31万年满60周岁城乡居民领到基础养老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12万人,比上年增长14.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五年增加,月平均水平由2006年的834元提高到2010年的1549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二是老年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深化。2010年底,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为39.04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5.5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76万人,其中60岁以上26.6万人。三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趋于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动态提高,全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月补助标准分别为360和21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4%和14.8%。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试点工作,几年来,城乡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不断巩固。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4.83%,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9.59%。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已实现即时救助。得到医疗救助有1.3万人,其中老年人为6000人。对生活特别困难的低保老人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缴费用的个人费用实行政府统缴。连续四年开展“关爱贫困老人‘三送’活动”,给贫困老人送温暖、送服务、送光明,其中,开展“关爱贫困老人送光明”活动,共为1200余名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四、建设老年文体教育“两个中心”,提升老年人“老有所乐”幸福感

    一是扎实推进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全市六个县(市、区)均已建成县级老年活动中心,有基层老年活动中心(室)1852个,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948个,总建筑面积226181.5平方米,其中一星级427个,二星级285个,三星级122个,四星级1个。老年活动中心已成为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参加活动的老年人近2万人,促进了基层老年文体活动深入开展。二是扎实推进老年教育中心建设。全市建有老年大学5所,老年学校26所,老年电视大学分校及教学中心(点)677个(所),在校学员分别达7373人、1898人、24210人。

    五、发挥老年人“三个能力”,提升老年人“老有所为”成就感

    一是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能力。从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对基层老年人协会骨干进行协会规范化建设培训,全市共有1000余名基层老年人协会骨干得到了培训,提高了基层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能力。二是发挥老年人自我服务能力。各级老龄办以“银龄互助”行动和空巢老年人帮扶活动为载体,鼓励、引导、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空巢、高龄、病残、失能、贫困老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在的老年人自我服务。三是发挥老年人参与社会能力。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中均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一大批具有技能专长的老专家、老党员热心参与到科技服务、民间工艺、群众文化、医疗保健以及社区建设、史志修编、档案整理等各类工作或活动中贡献才智,在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多个领域发挥余热,其中有不少人因工作实绩突出受到表彰。更多的城乡老年人则积极投身到以老助老志愿者服务、关心教育下一代服务以及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纠纷调解、社情民意收集等服务或活动中,他们在各类志愿服务中表现出的尽责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和社会的尊重。

    六、完善养老服务“三大网络”,提升老年人“老有所助”温暖感

    一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柯城区府山街道率先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地不断深化城市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加强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推广柯城区的爱心免费卡、医疗优惠卡、老年营养餐卡、结伴同行卡、安全出行卡“五卡”服务做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从单一的家政服务转向了“助餐、助洁、助医、助困、助急、助乐”六大类服务,并逐渐延伸到心理慰藉等深层次关怀,使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更多的援助。二是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在运行的养老机构97家,其中:国办6家、民办11家、敬老院80家,共有机构养老床位10346张。全市共建成市、县(市、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6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4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个。三是农村老龄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江山市自2009年9月被列入全国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试点工作县(市、区)之后,在虎山街道溪东村、双塔街道莲塘村、张村乡先峰村认真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措施和服务机制,在三个试点村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志愿者服务队伍,改善老年活动场所,与农村空巢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产管理、生活照料、身心调理等方面的帮扶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及时总结推广了江山的试点经验。

    七、确保老年维权“三落实”,提升老年人“老有所优”优待感

    一是落实老年维权法律援助服务。进一步加强老年维权组织和队伍建设,全市各级已建老年法律援助中心(站)61个,各类老年维权机构118个,从事老年人维权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160人。仅2010年,各级人民法院按照涉老案件“三优先”的原则受理涉老案件132起,审结132起,占受理案件的100%;执行126起,占审结案件的95%。同时适当减收或免收法律服务费用。二是落实老年优待政策。各县(市、区)把老年优待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确保优待工作落到实处。为做好《浙江省老年人优待证》发放工作,采取提前受理、提醒办理、定期受理、监督管理四项措施提高办证效率,受到老年人的好评。三是落实涉老信访接待工作。去年,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基层老年组织收到涉老群众来信453件,得到妥善处理的450件,占总数的99%;接待涉老来访2810人次,反映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的有2808人次,占总数的99.9%,这对维护老年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  责任编辑:老龄委)
【打印】   【关闭】
主办: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丽水市花园路1号(行政中心11楼) 浙ICP备13023565号
技术支持: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